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晏济元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“兴到不妨拈秃笔 狂吟何必近高歌”仙人已去说性情

2014-09-03 13:44:18 来源: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:
A-A+

  晏济元先生离去已有半年多了,友人约谈晏老书法,对于晚学的我似有不恭之意,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在重庆观音桥初见先生题写的大楼名时,尊敬之意油然而生的情景犹在。

  晏老与张大千先生是表姻亲,他的书法和绘画受张大千的影响很深,从用线上讲,是张先生的一个方面上的延续和发展。以延续论,张是学清道人的(书法),晏也是学清道人的,或者可以说,晏是从张处学清道人的,比较晏张二人早期作品就会明白这个原因。张一辈子没变,晏变了,晏不像李瑞清,更像张大千。以发展论,张是很讲究法度的,对于法,贯彻始终,哪怕学了石涛也不失北碑体势,甚至于笔法略显生硬,井然森森。晏也临过石涛,临石涛也像张大千,也有作品为证,但越到后期越对法度恣意肆行。例如1973年他72岁时书写的《张颠书李白诗》,长锋笔的使用,结体的开张,一派《瘗鹤铭》的味道,也正是这种笔的使用和结字的变化,在这期间形成了他自己书法的真正面目,攲侧伸展的笔势和中宫的紧缩收敛,拉开了与张大行先生极像清道人的距离。但是,原来行笔结字的影子还在,表明着与大千先生书法的渊源关系,这就是书法的师承,书法的胎。晏老在作客《大家》栏目中言:大千在仿石涛画时,其题款是晏书写的,信然。

《能同诸贤孝千古 无有一法当眼前》 70x46cm

  对书法的品评是最难的,也是最无用的。从无用讲,书法的优劣与现代人已无甚大的关系,红绿的画作可按欣赏的层次接受和喜爱,甚至肆意的品评和炒作,而书法,由于线条的简略,趣旨的玄秘,离生活越来越远,难懂,甚至不懂,所以吹嘘者多,人云亦云者多。从难度讲,东方艺术的根是线的艺术,书法术不只是要用线,还要依据汉字丰富的形态的结体,带着这一个镣铐来以相写象,所以线条的每一丁点的变化都将影响书法的质量。这个质量既包括形态,也蕴涵气质和精神。中国8000多年的书法史(贾湖契刻始终),使书法家们不但有了追摹的法典,而且可以考证当时书人的写象情景和表相手法,据此推论当时生活、社会、文化、环境诸多情况。仅从这一点来看,古代书法的展现,使我们可以面对古人、神会古人。当然,我们今人留下的作品,也要面对后人,笑话或者影响后人。由于书法艺术性的特点,文学性的记言、遗传的方便、受众的广大、书家的多层次和视觉的直接性,其内容和形式相较于建筑、工艺品和其它艺术,更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和遗传的可能性。

  大凡一个大家都有不一般的履历、环境、社会关系、见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。作为世纪老人的晏老,更具有独特的长寿因素,他和大千是同时代的人,按大千先生的寿龄算,没有后30年的事,但他高寿了,在这30多年中他把自己的艺术化臻到“持而盈之”(《道德经》)的境地,用自己的线写自己的生命,写自己的历程,写自己的感受。在他的作品中,我是什么?我就是我,我是晏济元。他活了110岁,历经了三个重大的时期:解放前的纨绔子弟,上世纪80年代前的斗争对象,改革开放后的利益获得者。所以先生后期的性情是“专气致柔”、“明白四达”(《道德经》),法度已对他并不重要,他要表现的是自己。从现存的书作看,他的视野宽了,所见已多,操觚亦多,临过汉碑,汉隶也写得不错。临过大草,把草书的婉转笔法行使在碑书的结体中,故其笔迹虽有硅角但不露,虽有驰骋但不张,虽有欹侧但不强,含蓄而委婉,平和而蕴籍,这形成了他书风的一大特点。2005年,他104岁时书写的《大风歌》是一幅非常优秀的草书,形态张扬但含蓄,大有张旭、怀素的狂放,其“云”字,为行笔简洁的需要,不惜用篆书“云”字的结体。整幅作品云骤雨急,点画狼藉,真有大汉的雄风。

《水冻鱼难跃 山寒花发迟》 70x46cm

  对于如何认识书法中的性情,陈垣老告诉启功先生学书多观释道墨迹,故启功在《论书百绝》中有:“憨山清后破山明,五百年来见几曾。笔法晋唐原莫二,当机文董不如僧”。憨山、破山皆为明代禅宗高僧,皆具行杖四方、住持名寺、身迹颠沛、教彰迹显。《古代禅宗墨迹经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选有憨山《行书证道歌》,一观即知其趣,规矩中破方为圆,婉转流丽,绝无妩媚,而显籍藏平和,谆谆有诱。破山为吾乡神僧,现民间还多传其非人神话,成都、重庆一带庙宇多有其书作或刻石,打佛骂祖、穿衣吃饭、插秧种田、行脚挑担、一任性情、不失方园、劈山有斧、不露迹象。所谓书在性情者,不拘于结字的陈规,不计较于一点一画之得失,主在于整幅作品的气韵,以表现书家的精神气象。晏老多忤的人生,并具有激宕的情怀,试观上纪80年代后期作品,都有这种普遍性的面目,较于年轻时的清道人的痕迹渐去,石涛的笔法渐去。“兴到不妨拈秃笔,狂吟何必近高歌。”(晏老自联)有人言晏老早期的作品更具有法度,也可以这样认为,这是一种事实,一种认识程度的差异,亦或着眼处的不同,所谓法度就前人创造的具有规则性的模式,并被传承下来,被证明具有普适性的和精典型。一个艺术家有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先人的影子中,但他不是自己。

  晏老书法的特点:其一表现在墨色率意,碑书中能使用涨墨的效果。其二结字笔法杂揉,正书中行书,行书中有草书,草书中有篆书。其三终生临贴,取为己用。从作品集中可见到89岁临写的《华山碑》,93岁临写的《礼器碑》、《张迁碑》,99岁临写的殷周金文。其四书画融合,老笔纷披。画中之景书法线,书中墨痕画意齐。观其书画之作,性情所至,笔墨淋漓,景象奇妙,志趣高古,仙人一元。仙中有我,我化为仙;境为我造,我居其中。能不为仙乎?

  有性情无法式似为庸书,有法式无性情似为奴书。人言晏老的书画只是明清书画的承续,试较宋元明清画图,晏老还是非常有新意的。在艺术新观点考验下的传统中国书画,又有多少大家能真正以自己的面目出现?要么就是对传统的背离;要么完全法式的继承;要么两不是,我就玩我的,我就是大家。当一切都玩完了的时候,我们看到了什么?我们需要什么?我们将怎么办?我想似乎在对传统深刻的发掘中,还应该有自己。晏老的一生也似乎证明了这个道理。至于传统多了一些,创新少了一些,我们就不要苛求这位仙人,他都成仙了,难道还去问道吗?

  (作者系著名教育家  书法家)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晏济元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